【犯錯無罪,失敗有理】
雖說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但很多人仍對「犯錯」這回事怕得要命。有時前思後想、作繭自縛,遲遲不敢邁出嘗試的第一步。
到底是什麼時候,我們被教育成「不敢犯錯」的人?
《讓天賦自由》的作者、著名教育家肯.羅賓森爵士(Sir Ken Robinson)認為,現時工業化的教育制度難辭其咎。分數主宰一切的成長環境,令孩子缺乏適當的嘗試和容錯空間,也扼殺了他們創造力。
「我們以懲罰錯誤的方式在經營國家的教育制度,告訴孩子犯錯是最糟的事。而結果是我們教出一堆沒有創意的人。」
所有「應該」走的路都被已經設計好,從課程、答案到答題模式,都有套標準規格。學生化身一隻隻鴨子嗷嗷待哺,上個天皇補習班、背背名言佳句,連作文出來也一模一樣。而「許多有天份、有創意的、聰明的學生自我否定,因為他們的專長在學校不被重視,還可能因此受罰。」
這些被修剪翅膀的孩子,終究學會在別人批評前,先自我批判一番。「當他們長大成人時,絕大部份已經失去冒險的能力了。」在以犯錯為恥的社會,工作時情願「少做少錯」。甚者會推卸責任、說謊逃避,拒絕舒適圈以外的新挑戰,自嘲一句「我就爛」。
認清怕犯錯的背後是對懲罰、責罵、譏笑的恐懼,肯.羅賓森爵士認為教育者的角色不該是指揮與控制,而是為孩子準備一種充滿可能性(包括失敗)的環境,助他們發掘個體才能以及迎接未來挑戰。因為生命並非直線,反而是富有變化。
沒有失敗的心理準備,也就永遠無法發揮獨創性。正如企業家、維珍集團的董事長 —— 理查·布蘭森爵士(Sir Richard Branson)所言:「人不是依靠規則才學懂走路,而是透過不斷的嘗試和跌倒。」
把錯誤視為學習與成長的機會,才能在眾多可能性中覓得新的契機。生命的軌跡各有不同,冒險何嘗又不是探索自己的過程。